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Hi,大家好,我是萌萌。今早刷微博,终于有好消息冲上热搜:新增疑似病例连续第二天下降。


疫情发生以来,时时刻刻更新的病例数字就在揪着我们的心。“做一期武汉人专访吧。”这个念头在我心里盘桓了很久。


而昨天真正跟武汉的一线工作人员对话时,他们描述的那些画面都仿佛带着余温。我意识到,我们看的每一个热搜,背后都是由人组成的,温热的故事。


今天的这些故事,也是很多一线工作者的缩影,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后喔。


文 | 刺猬原创

1月20号那天,叫醒我的,是闺蜜的电话。


“你记得戴口罩啊,有肺炎,都上热搜了。”她以为我还在武汉出差。


我迷迷糊糊爬起来,看微博,#武汉新型肺炎 榜上有名。


“很突然”,这是我对这场疫情的第一印象。


22号,疫情数字涨得吓人,我住的城市也有了病例。


23号,武汉封城,公交地铁全部停运,小区私家车被规定“只出不进”。


24号,有读者在后台发消息,她以为不会有人看,所以就把这里当做一个小树洞:


武汉像一个大锅,就要盖上了。

超市面条卖空了,只能屯速冻饺子了。

那些要出城的人怎么想的,害整个城市的人替他们挨骂。

……


最后一条是27号发的:“这个年,恐怕是过得最难的一个年了。”末尾带着一个沮丧的表情。


看到这些话,心像被揪了一下。我想到喜欢的作者写的一句话:


武汉人并不是病毒,他们只是倒霉版的你。


而幸运的是,在另一面,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,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,去帮助武汉,帮助湖北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所以这次,我们联系到了一些来自武汉一线的疫情亲历者,他们有战斗在一线的当地电视台记者、身处“后方”的电视台管理人员,也有普通如我们的大学生……


他们分享了这些天的经历,让我们看到,那些热搜,那些疫情播报里不断变化的数字,不仅仅是话题,它背后,更是无数与之遭逢的人。


今天,我想把这些片段展示给屏幕前的你,我相信,苦难和磨砺都写在我们的一生里面,总有一天,我们会与之遭逢。只有我们跟它打过一场对手戏,才能迎来自己的满堂彩。


守得云开,便见月明。


这个冬天即将过去,樱花烂漫的时节,很快就会和阳光一起到来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- 1 -

  “就算知道这台设备采访过病人 

 也要上前一步 。” 

@G老师 当地电视台设备管理人员


跟G老师聊天之前,我以为「设备管理」其实跟疫情没有太大关系。


但其实不是,这份工作要承担的危险,比起出采访的记者,不遑多让。


“一线记者进来的第一道,就是把设备放下来,我们负责去消毒,设备金贵,用不成84,我们就拿酒精一点一点消毒,电池,充电器,电线……不留死角。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带着病毒。”

 

我怔了一下,因为在我的印象里,这是比较安全的部门,但采访和拍摄的画面这时候跑到我脑子里,我才发现——


在前线,就算是面对面的访谈,也是话筒比人,更前进半寸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而这里的职责就是,明知道这台设备采访过病人,也要上前一步进行消毒。


不然,哪有之后的剪辑和播出。

 

这绝对是一个危险的工作。

 

不仅如此,设备消毒完毕之后,就会送去剪辑机房,从前线回来的记者,通身消毒完,就在机房里剪片子。

 

所以,剪辑机房里每台电脑的键盘、屏幕,包括演播室,每半个小时也会消毒一次。

 

“会有传染的风险吗?”我问。

 

“没有办法,只能尽可能降低这种风险。

 

G老师又补充,“每个记者都会随身带着小喷瓶,回来之前,就会从头到脚喷一遍,消消毒。”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我想起来昨天微博上很火的那张图,“吃食堂吃出了考试的感觉”那张。

 

“那记者都怎么吃饭呢?”我继续问。

 

“每个部门的代表过来领饭,排着队,大家之间全都相隔两米。”

 

这个时候,我们看一条新闻,可能就那么几分钟,不起眼,但背后,已经是无数道的清洗、消毒和冒险了。

 

而台里,尚算凤平浪静的“后方”,前线更不断有同事现在深入到“红区”(重症病房)采访,隔着一层口罩,直播火神山、雷神山现场。


再往前线一点,就是医护人员。“有一次,在医院里,大家都是超负荷运转,机器也是,CT机用着用着,直接就烧了。机器都扛不住,更别说人了。”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- 2 -

  “我说下八个饺子,你下了十二个 

 下次十个就够了。 

@T老师 当地电视台一线记者


其实对于「当地记者」这个群体,我们并不陌生,前阵子万众瞩目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设直播,他们就一直参与其中。


T老师就是其中一员,这次他分享了采访时遇到的一个故事: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△ T老师拍摄的片段被央视《焦点访谈》采用,正是这个故事


照片背后的主角是一位新冠重症病愈出院的老人,姓卢,已经78岁了。


而微信对话的另一端是他的爱人,夫妻俩做了大半辈子医生。

 

熬过了高烧不断,只能喝粥的日子之后,微信就成了他的“菜单”,随着病情一点点好转,能跟老伴在微信上说,今天想吃什么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“卢爹爹就用手指一屏一一屏地滑给我看,一来一往,面条,米饭,饺子……能吃的花样越来越多,身体也慢慢恢复。”T老师说。


“我们机器从病房撤出来的时候,他爱人跟我讲,老卢生病的时候,自己就盼着他能挺过去,有一天在路上,将近零度的天气里,虽说花店都关门了,但野着长得腊梅开得正好:

 

‘今天我在外面违反规矩摘点腊梅,插在家里,感觉是一种新的开始。’

 

听T老师跟我讲这件事的时候,我看着采访片段里的袁女士:


带着口罩,但眼睛弯弯的,是笑模样。

 

是啊,人在能笑的时候,是不容易被打败的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T老师还告诉我,这样直面病人的采访,还有很多:


“台里有同事深入到“红区”(重症病房)去做直播,24小时直击现场。人穿上全套防护服,设备没办法保护,回台里还要剪辑用,就只能缠上好几层保鲜膜 。”

 

我们平常去超市一趟,都有点心惊胆战。但这些医生,这些记者,就在这儿跟病毒打持久战,沤在这儿。


有时候一连十几个小时带着口罩,耳朵都被拉到前面来了,脸上被勒出深浅不一的印痕。


- 3 -

  “我爸不是医生,没有防护服 

 就戴两层医用口罩。 


@紫薇 武汉大学生

 

紫薇是地地道道“武汉伢”,在这里呆了二十年,今年考研,报的学校,也是武汉的。


采访的时候,她在电话那头,声线明朗,告诉我,这个假期,本来觉得最大的事,是等考研成绩。


“从什么时候意识到出事了的?”我问。


“有一天去市场,发现很多跟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开始戴口罩,但老年人都没有戴。然后那时候肺炎这回事还没有大规模地上新闻,只是在微博里。


到了晚上,我跟朋友出去吃饭,旁边桌都在议论这件事。我觉得不对劲。”


我明白这种感觉——恐惧“嗡”的一声,像马蜂群一样散开,叮住了人群。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“那疫情发生以后,家里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?”我在电话这头问紫薇。


“我们防护措施做得很全,现在都还好。同时也叹一口气,说:


“就是很担心我爸,他工作太累太危险了。


他们的单位是做防控检查的,算一线的工作人员,免不了跟病患打交道。


怕万一会影响到我们,他就尽量不回家,吃喝都在单位。

 

就算是回家,在家门外头,头一低,拿酒精从头到脚把自己喷一遍,拎着钥匙手机,也全部都喷一遍。


进来了,就在门口戴上一次性手套,把外套裹两下,丢进洗衣机里,然后就是洗脸、漱口。

 

或者洗很长时间的热水澡——他怕有什么东西,真的沾上了,更怕这些东西,连带我们也沾上。

 

而上一次这样回家「全面消毒」, 都已经是一周以前的事情了。”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“那平时怎么见爸爸呢?”


“基本上都是微信视频见,我爸平时很爱干净的一个人,但现在,胡茬都冒出来了,也顾不上剪。


多少天过去,视频对面里的衣服就没换过。

 

他一共就带了两套衣服出去,那些衣服,我都不晓得有没有及时换下来消毒。


真的,他们不是医生,没有防护服,他那边每天又会出现新的病人,面对病人,就戴两层那种医用口罩,身上一点儿防护都没有。


有时候视频,他也不太愿意跟我们说这些,怕我们担心。”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 写在最后 


采访完之后,我脑子里一直回荡着T老师最后跟我讲的一句话,他说:


很多事情,是不到一线,没办法真实感受的。但面对这件事,我希望感受到的人,少一点,再少一点。


而我们明白,无论怎么少,这次疫情,也依然影响了为无数你我这样普通人的生活:


我们开始离不开微博,这一次,不是为了追星,而是为了新闻;

我们开始每天早上刷新疫情地图,看到那些攀升的数字,心好像被揪起来;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每天都有高校公布推迟开学时间,这一次,我们可能拥有了自己二十年来最长的一个寒假;

每天也有企业宣布延长假期或者线上办公,我们迎来了第一次在家办公初体验;


一边给自己的头像带上小口罩,一边也知道了口罩要用一囤五;

往年春运回来,都要抢票很久,今年却开始担心,车辆会不会停运。

……
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
我原来以为这辈子,就是每天想着怎么把选题做得精彩,把稿子写好,每天在陌生的城市和熟悉的街巷间行走,就这么到老,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。


但惶恐和震撼过后,我始终记得这样一段对话:


“你知道什么时候最冷吗?”


“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。”


“但六点不是太阳就出来了吗?”


“所以啊,感觉真的很困难的话,意味着马上要到天亮了。”


借王源弟弟一句话——人类的双眸之所以存在,就是为了定格每个盎然的春天吧。


立春已经到了,各地的救援物资正在一批批落地湖北,风暴中心之外的各个省市也在同心协力,一起对抗疫情。


我们已经做到很多了。


今天和以后,刺猬还会和你一起。我们相信,没有一个凛冬不会散尽,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。


最后,我想说,可能今天你会觉得自己没能做志愿者,没能捐献物品,没能办到很多……


但其实,你的一次分享,一次把故事传递给其他人,就有可能为战斗在一线的他们多一份帮助,起码,多一份温暖。那么,就从这次开始吧~


 今日作者   萌 萌


 今天是想陪你定格每个盎然春天的萌。

*文为刺猬原创,转载请联系后台

实习 | ICU病房直播24小时:3个武汉一线人员的封城日记

  • 1、刺猬实习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
  • 2、刺猬实习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"来源:刺猬实习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刺猬实习或将追究责任
  • 3、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刺猬实习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推荐